纽约联合国总部,聚光灯下,日本首相石破茂面带微笑,侃侃而谈。关键词是“宽容”——他感谢亚洲人民以“宽容精神”接纳了战后的日本,引经据典,呼吁面向未来。
但全场都在等另外两个词。直到演讲结束,镁光灯熄灭,它们始终未曾出现——“侵略”与“道歉”。
这像极了一场精心编排的语言魔术。魔术师优雅地挥舞“宽容”的丝巾,却巧妙地将历史血债藏进了暗箱。台下观众心知肚明:那块最沉重的历史疤痕,被有意绕行了。
一、演讲台上的“选择性失明”
平心而论,石破茂的演讲并非毫无亮点。他谴责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甚至暗示可能承认巴勒斯坦国;他批评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进攻,直言安理会改革迫在眉睫。这些表态放在西方主导的舆论场,堪称“政治正确”的范本。
可一旦话题触及自身历史,画风立刻突变。话语系统自动切换至“模糊模式”:只谈“战后”,不谈“战前”;只感念他人的“宽容”,不反思自己的“侵略”。这种精心设计的叙事策略,看似高明,实则暴露了某种根深蒂固的怯懦——一种对历史真相的“战略性回避”。
尤其讽刺的是,他引用了“如不认真直面历史,就无法开拓光明的未来”。此话本身无懈可击,但用在此情此景,却成了一句绝妙的自我反讽。一个连“侵略”二字都不愿或不敢直面的演讲,何谈“直面历史”?这更像是在历史的镜子前,只愿意展示经过美颜滤镜的侧影。
二、中方的“点穴式”回应:打碎语言迷魂阵
中方的反应快、准、狠。不到24小时,外交部发言人直接“掀桌子”:演讲未提“侵略”“道歉”,就是回避战争加害者责任!
没有外交辞令的弯弯绕,一针见血。更关键的是,中方再次锚定了《中日联合声明》的原文——那份载明日方“痛感责任”“表示深刻反省”的政治文件。这是在提醒日方,也提醒世界:历史认知的底线,白纸黑字,早有定论,不容玩弄文字游戏来稀释或漂白。
今年恰逢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个时间点让中方的回应更具历史纵深。这不仅是外交交锋,更是一场关于历史记忆的捍卫战。中方撕下了那层名为“宽容”的薄纱,让我们看清:没有真相与反省的“宽容”,无异于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是对历史正义的亵渎。
三、“宽容”不是历史责任的免罪符
必须厘清一个关键逻辑:受害者的“宽容”是高尚的胸怀,但加害者绝不能将这种“宽容”视为理所当然的“债务豁免凭证”。亚洲人民战后展现的宽容,是基于对和平的渴望,而非对侵略罪行的遗忘。日本若真有心“面向未来”,正确的姿态应是:首先彻底清算历史,深刻反省,用行动证明悔改之心。然后,才配谈感谢邻国的宽容。
看看德国吧。它之所以能赢得欧洲乃至世界的重新接纳,不是因为它在演讲中巧妙回避了“纳粹”二字,而是因为它用几代人的持续反思、法律清算、教育投入,证明了与黑暗历史的彻底决裂。这种决绝的态度,才是真正“开拓光明的未来”的基石。
反观石破茂的演讲,试图用“宽容”一词轻轻抹过历史的伤疤,用对别国冲突的批评来彰显自身“道德高度”,这种“严于律人,宽于待己”的双标,如何能取信于国际社会,特别是曾深受其害的亚洲邻国?
四、国际舞台:历史观是国家信誉的试金石
日本一直怀有成为“正常国家”、乃至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抱负。但联合国舞台的聚光灯,不仅照亮一国的经济实力和外交提案,更会穿透言辞,检验其对待历史的责任感与诚信度。一个国家若在根源性历史问题上闪烁其词,缺乏直面错误的勇气,其国际领导力的可信度必然大打折扣。
石破茂在结尾呼吁“不要割裂要团结,不要对立要包容”。这话本身漂亮。但真正的团结必须建立在共同的历史认知和正义基础上。试图绕过清算历史伤痛的“团结”,是沙滩上的楼阁,一有风浪便会倾覆。
写在最后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侵略的血泪史,不会因演讲辞藻的华丽或策略性的回避而消失。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生命,那些被炮火撕裂的家庭,有权要求一个清晰、明确的交代,而不是被包裹在“宽容”糖衣下的历史虚无主义。
当中方硬核回应引爆舆论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外交较量,更是对历史真相的坚守。国际社会在聆听,历史也在记录。日本若真想赢得尊重,钥匙不在纽约的演讲台,而在它能否有勇气回到历史的原点,真诚地说出该说的那句话。
毕竟,未来的大厦,只能建立在彻底清算过去的地基之上。
倍盈配资-最新配资官网-可靠配资平台-配资网站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