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制造一辆775工程样车,聪明的国内网友已经给出了答案。转自“Qwadro”,所有精髓全在这一锤中体现。咱们今天继续介绍苏军坦克的中的小可爱。АСУ-57(ASU-57)空降坦克歼击车。
在苏联战后坦克制造史上,“572工程”占有特殊的地位。这个工厂代号背后隐藏的,并不是又一件“技术奇迹”,而是有史以来最轻、最具专门化的一种作战车辆之一——空降部队用自行火炮АСУ-57(ASU-57)。
这款火炮的诞生,源于空降兵部队面临的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在敌后着陆后缺乏可机动的反坦克火力。АСУ-57(ASU-57)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设计的,它成为了工程妥协的集中体现。
展开剩余95%轻型空降自行火炮АСУ-57(ASU-57)。
轻型空降自行火炮АСУ-57(ASU-57)。
苏联对轻型空降战斗车辆的最初概念性研究,早在卫国战争爆发前就已经开始,当时以T-27轻型坦克歼击车及其他较重类型的车辆为基础进行探索。然而,运输航空的发展严重落后于地面装备,因此关于如何空降坦克和自行火炮的问题被迫搁置,战争开始后这一计划更是被彻底遗忘。
不过,空降部队在战场上依然十分脆弱,因此关于为空降兵配备能够通过飞机投送的轻型战斗装备的问题,再次被提上日程。早在1944年,就出现了首批可由飞机投放的自行火炮样机,但由于结构设计存在多种缺陷,并未投入实际使用。而在战争年代,空降重型装备几乎是不可能的——无论是将坦克或自行火炮装入轰炸机弹舱,还是塞进Li-2运输机的货舱,都无法实现;航空的载重能力也让装备设计师头疼不已。
因此,直到1946年,人们才重新开始研究为空降兵配备专用装备的问题。那一年,戈尔基汽车厂制造出了第一辆АСУ-76(ASU-76)轻型自行火炮原型车,配备了一门76毫米火炮。然而,军方认为它依然太重,并指出了许多结构性缺陷,项目最终被叫停。
图注:用于测试T-27坦克小车航空吊挂系统的实验。
图注:用于测试T-27坦克小车航空吊挂系统的实验。
第二轮空降自行火炮的研发工作,是由戈尔基汽车厂第40设计局(КБ-40)在半自主的状态下发起的。设计师阿斯特罗夫与萨佐诺夫开发了一种轻型车辆方案,配备57毫米半自动火炮。与前一款相比,新车在动力系统、武器与重量方面都有显著不同。军方要求提交详细方案,并将设计送交总装甲兵技术局(ГАБТУ)审议。这一官僚程序持续了将近八个月,直到1948年6月22日苏联部长会议发布决议,才正式启动研发工作。
АСУ-57(572工程)
АСУ-57(572工程)
新项目编号为**“572工程”(Объект 572),由米季希机械制造厂设计局((OKB-40))负责研制。该厂当时正从事各种履带底盘的开发。整个项目是一个跨工厂协作工程:米季希负责底盘的开发,而位于哈巴罗夫斯克的第106号工厂的ОКБЛ-46设计局在“叶夫根尼·瓦西里耶维奇·恰尔科”(Евген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Чарко)的领导下负责武器系统的研制——即57毫米半自动炮Ч-51。这种分工协作的方式是苏联国防工业的典型特征,使得各专业设计局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经验与专长。
图注:АСУ-57(ASU-57)从雅克-14滑翔机中驶出。
图注:АСУ-57(ASU-57)从雅克-14滑翔机中驶出。
АСУ-57 部署在 Ан-12 上
АСУ-57 部署在 Ан-12 上
演示外高加索 АСУ-57 在运输机 Ту-107 上
演示外高加索 АСУ-57 在运输机 Ту-107 上
“572工程”的首辆原型车于1949年进入场地和部队测试,整体上验证了预期性能。随后它被送往苏联空军科研院(НИИ ВВС)进行追加测试,主要测试与雅克-14大型运输滑翔机的配合——新车计划以这种方式进行空降。在试验中,车辆的战术性能再次得到确认,但由于滑翔机内固定系统不够可靠,项目被要求返工改进。
修正工作很快完成,到1951年初该车已被视为完全定型。但军方再次要求测试其滑翔机固定系统。测试结果令人满意,因此根据1951年9月19日苏联部长会议第3541-1648号决议,该车正式被苏联军队接收服役,命名为АСУ-57(ASU-57)。
该车在米季希机械制造厂投入批量生产,生产期从1951年持续到1962年。它首次公开亮相是在1957年红场“五一”阅兵上。生产期间,设计师们持续改进这款车辆。自1951年起,还开展了**浮渡型АСУ-57П(“574工程”)**的研制工作。虽然该型在测试中表现优异、在若干参数上更胜一筹,但最终仍未投入量产。
亚美尼亚自行炮兵团的 АСУ-57,1968 年。
亚美尼亚自行炮兵团的 АСУ-57,1968 年。
АСУ-57(57式空降自行火炮)的设计,可以说是体现“理性妥协”理念的典型代表。
为了满足当时军用运输机极为严苛的载重限制,设计师不得不在装甲防护、乘员舒适性以及多用途能力上作出牺牲。
最终,他们创造出一辆战斗全重仅3.35吨的车辆——其每一个零件都经过精心优化,以尽可能减轻重量。
车辆采用半开放式布局方案:
**动力舱(МТО)**位于车体前部; 战斗舱与驾驶舱合并布置在后部。 乘员共三人: 驾驶员与装填手位于火炮右侧,前后排列; 车长在左侧,同时兼任炮手和电台操作员。这款自行火炮的车体是一种坚固的箱型结构,由轧制钢装甲板通过焊接与铆接方式组装而成。其防护等级被归类为防弹与防破片装甲,车体正面装甲板在采用合理倾角(上部为65°,中部为20°)安装的情况下,厚度不超过6毫米。车体两侧和战斗舱的装甲厚度为4毫米,而车尾装甲板的厚度最高达6毫米。
为了最大限度减轻重量,设计师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措施——在车体结构中使用了轻合金。车辆底部及部分尾部结构采用了硬铝合金板材,这些板材通过铆接方式固定在钢制框架上。没错,这辆车并不是为了防护而设计的,而是为了在战场上提供机动火力支援。考虑到当时空降兵通常是在敌后登陆作战,那里缺乏坚固防御工事和大量装甲力量,因此这种程度的防护已经足够。
空降自行火炮АСУ-57的结构示意图。
空降自行火炮АСУ-57的结构示意图。
战斗舱没有车顶,使得三名乘员容易受到来自上方的攻击以及炮弹破片的威胁。为了防雨防雪,乘员可以在车顶框架上覆盖一层帆布篷布。为了改善视野并方便乘员进出,车体前部和侧面的上装甲段可以向外翻开。车辆的总体尺寸受雅克-14运输滑翔机舱体尺寸限制——车体长度为3480毫米,宽度2086毫米,篷布顶高度仅为1460毫米。这一设计赋予了这款自行火炮极低的轮廓和良好的野战伪装性能。
武器装备
АСУ-57(ASU-57)的主要杀伤武器是一门57毫米半自动炮 Ч-51(Ch-51)。该炮继承了1943年型反坦克炮ЗИС-2(ZiS-2)的弹道特性,但在结构上是以57毫米的Ч-26(Ch-26)炮为基础改进而成,因此在当时对多数坦克构成了强大的威胁。从1954–1955年起,批量生产的车辆开始装配改进型炮Ч-51М(Ch-51M),其外观最显著的变化是将早期样式的狭缝式消焰器改为更有效的双室消焰器。该炮配有垂直楔形炮闩和机械(凸轮式)半自动复进机构,实战射速可达每分钟约7–10发。
57毫米反坦克炮 Ч-26。
57毫米反坦克炮 Ч-26。
用于直射瞄准的望远镜式瞄准器为ОП2-50(OP2-50),放大倍率为5.5倍,视野约11°。瞄准具的分划板设计用于在2000米距离内发射穿甲弹,以及在3400米距离内发射杀伤爆破弹,在黄昏和恶劣天气条件下,分划板可进行照明。发射穿甲弹(次口径弹)则使用穿甲标尺,但需配合弹道表进行修正。距离调整通过瞄准器上的活动刻度实现,瞄准网内还包括侧向修正刻度,可用于对已知尺寸目标的大致测距。若从掩蔽位置射击,则采用全景潜望瞄准镜МП-50(MP-50),其放大为3倍,视野12°,并配有目镜瞄具,可在直射时对ОП2-50(OP2-50)进行辅助瞄准。АСУ-57从掩蔽位置的最大射程可达6000米。
Ч-51炮的炮尾部分视图。
Ч-51炮的炮尾部分视图。
然而,这门威力不小的火炮被装在极为狭小的车体内,严重限制了车辆的实战能力。这一点对理解该车的战术使用至关重要:为满足重量要求,底盘被做得极为紧凑,从而无法安装完整的回转炮塔。因此,炮的横向射界仅为16度(即左右各8度),纵向仰角范围为-5°到+12°。要快速转向新的射击方向,必须靠驾驶员转动整个车体来实现。弹药也极为有限,仅30发,分三组布置在车体后部。弹种包括穿甲弹(БР-271М、БР-271СП)、次口径穿甲弹(БР-271Н)和高爆破片弹(О-271)。高爆破片弹的最大射程可达6100米。作为辅助武器,部分车辆还可安装7.62毫米机枪(СГМ或ДТМ)或12.7毫米重机枪(ДШК)。
发动机、传动装置与行走部分
这款自行火炮的“心脏”是М-20Е型四缸汽油发动机,采用液体冷却系统,来源于当时新推出的ГАЗ-М-20“胜利”轿车。为满足军用标准,它经过了可靠性方面的改进(毕竟军用设备的要求要严格得多)。选择这款发动机的理由仍然是老问题:轻、紧凑、生产成熟。该发动机排量为2.1升,在3600转/分钟时输出功率为50~55马力。发动机横向安装在动力舱内,为此专门设计了独特的排气歧管,并与干式主离合器和四速手动变速箱组成一个整体动力单元。
与АСУ-57上使用的发动机基本相同
与АСУ-57上使用的发动机基本相同
传动系统包括:带铸铁摩擦盘的单片干式主离合器,四速(4+1)三通道变速箱带锁止装置,干式摩擦转向机构,带钢制制动鼓和覆有“菲罗多”(Ferodo)摩擦材料的铝制制动片的带式浮动制动器,左右半轴(连接转向离合器与终传动装置),以及单级终传动齿轮组。操纵采用离合式操纵杆,不仅节省了内部空间,也略微提升了驾驶员的舒适度。
АСУ-57(ASU-57)的变速箱。
АСУ-57(ASU-57)的变速箱。
АСУ-57(ASU-57)的行走装置在每侧包括:4个单轮缘橡胶包覆焊接负重轮、2个单轮缘金属支重轮、位于前方的双花键主动轮(具有非对称齿形)。最后一个负重轮兼作导向轮,其平衡臂中嵌有履带张紧装置。
负重轮的悬挂为独立扭杆悬挂,带有橡胶限位垫块,并在第一个负重轮上安装了双向液压减震器。最后两个负重轮的悬挂装置采用与管状杆式扭杆同轴的结构,其余为单扭杆设计,左右两侧错开70毫米,并贯穿整个车体宽度。两端悬挂单元还配备了飞行时锁止机构,以防止在空投过程中车辆摇摆。
履带为钢制细节式啮合履带,宽204毫米,节距86毫米,每条履带由81个铸造履节组成。
轻量化的车体与相对充足的动力使АСУ-57具备良好的机动性和极低的接地比压,仅0.35公斤/平方厘米。
其最高公路速度为45公里/小时(越野不超过25公里/小时),燃料续航约250公里。
АСУ-57拥有出色的越野性能:可攀登坡度达 30°;越壕宽度 1.4米;越垂直墙高 0.7米;涉水深度 0.7米。
无线电通信
对于一款设计用于在主力部队之外独立作战的车辆来说,外部通信是绝对必要的——因此,АСУ-57配备了标准的坦克无线电台10РТ-12,自1961年起改装为Р-113。
10РТ-12是二战时期无线电台的改进型号,属于单工工作方式的短波电子管收发合一电台,具备电话与电报通信功能,并采用**调幅(AM)**方式。
其工作频率范围为3.75—6.0 兆赫(MHz),可在90个频点中选择,步进为25千赫(kHz),其中15个为固定频率并配有石英稳定器。发射机输出功率为12—15瓦,接收机灵敏度为4至15微伏(μV)。
与同型号电台通信时,其有效通信距离为:
静止状态:白天9公里,夜间14—20公里; 行进状态:白天7公里,夜间11—15公里。 在无电磁干扰条件下,通信距离可达静止35—40公里,行进20—25公里。АСУ-57的电气系统采用单线制布线方案。其电源由发电机和蓄电池组提供,为车上所有电气设备供电。
这套系统首先保证了М-20Е发动机的工作,因为发动机采用蓄电池点火系统。发动机启动通过电动起动机完成,同时还设有手摇启动装置作为备用手段。
此外,车载电气系统还为以下设备供电:
无线电台; 车内通话装置; 照明设备; 若安装有夜视仪器,也为其提供电源。在苏联空降兵序列中,АСУ-57(ASU-57)被编配到歼击反坦克炮营/营的阵列中,成为其主要打击力量。按照编制标准,每个空降师应配备54辆此类车辆。АСУ-57的战术任务明确:它们应在伏击和事先准备好的掩蔽处活动,在空降后头几个最关键的小时里承担滩头阵地的反坦克防御,直至主力部队赶到。
运送方案经过了精细化设计。主要投送方式是用军用运输机(如安-12)通过专用平台(最初为ПП-128-500,后为П-7)实施伞降;这些平台装有用于减缓落地冲击的反推喷射制动装置。也可以用重型运输滑翔机雅克-14着陆运输。一个重要特点是:三人乘员组是单独乘伞降落的,着陆后需自行找到属下的自行火炮并使其进入战斗状态。
图注:АСУ-57(ASU-57)在空降平台上的照片
图注:АСУ-57(ASU-57)在空降平台上的照片
АСУ-57(ASU-57)原本是为假想的欧洲大规模战争而设计的——幸运的是那场战争并未发生。因此,这种车辆在苏联部队中并未参加实战,但在空降兵的诸多演习中被频繁使用,甚至参与过在托茨克(Totskoye)靶场进行、伴随实际使用核武器条件下的演练。АСУ-57在整个1950年代一直是空降兵部队的主用装甲样式。自1960年代起,它逐步被更重、更强的АСУ-85以及随后服役的空降战车БМД-1所替代。总体上,АСУ-57在苏联空降兵中的退役工作到1980年代中期基本完成。
图注:晚期批次的АСУ-57(ASU-57)(与早期的区别主要在消焰器结构)。
图注:晚期批次的АСУ-57(ASU-57)(与早期的区别主要在消焰器结构)。
除苏联以外,АСУ-57还大量装备华约盟国及友好国家。证实其曾装备于苏联以外的友好国家的军队。与在苏联境内不同,国外服役期间有实战记录。1960年代初,少量АСУ-57出口至埃及,并在1967年六日战争中被埃及军队使用——至少有两辆被以色列军队缴获。另有资料显示,少量АСУ-57被埃塞俄比亚军队在1977年奥加登战争中使用,曾在阿雷瓦(Arewa)和吉吉加(Gijiga)一带由米-6直升机进行空投(或运送)并投入作战。
АСУ-57,服役于1968年。
АСУ-57,服役于1968年。
亚美尼亚 АСУ-57
亚美尼亚 АСУ-57
亚美尼亚 АСУ-57
亚美尼亚 АСУ-57
АСУ-57,19762年
АСУ-57,19762年
АСУ-57,第103亚美尼亚VD(师),“多瑙河”行动,1968年。
АСУ-57,第103亚美尼亚VD(师),“多瑙河”行动,1968年。
АСУ-57 在马里
АСУ-57 在马里
服役情况
列为现役:1951年9月19日开发 / 制造
研发单位:ОКБ-40 制造单位:40号工厂(米季希机械厂) 量产开始:1950年12月起批量生产基本参数
战斗全重:3.3–3.35 吨 长度(mm): 带炮向前(方案1):4995带炮向前(方案2):5750车体长度:3480支承面长度:2300 宽度(mm):2086 高度(mm):1460 离地间隙(mm):300 平均接地比压(kg/cm²):0.35 带炮向前(方案1):4995 带炮向前(方案2):5750 车体长度:3480 支承面长度:2300动力与机动性
发动机类型:化油器式,M-20E 最大功率(hp):50–55 燃油容量(L):140 比功率(hp/t):14.9–15.1 最高速度(km/h):45 续航(km):200–250越障能力
最大爬坡角:30° 横倾角:24° 可越壕宽度:1.4 m 可越垂直墙高度:0.5 m 可涉水深度:0.7 m装甲
车体正面:4–6 mm 指挥舱正面:4–6 mm乘员
乘员人数:3 人通信 / 车内设备
无线电台:10РТ-12(后期或替换为 Р-113) 车内通话设备:ТПУ-47火炮 / 弹药
武器型号:57 毫米炮 Ч-51M(4-51) 研制单位(炮):106号工厂 ОКБ 制造单位(炮):106号工厂 炮管长度:80.5 口径 回转部件重量:435 kg 下口径弹初速:1250 m/s 射程(m):最大射程:6000、直射(用高爆弹):3400、直接射击距离(直射点):1150 射界(度):水平方向:±8°(合计16°)、垂直方向:-5° … +12° 实战射速(发/分钟):6–10 弹药载量:30 发 瞄准具:ОП2-50附加武器
机枪:7.62 mm СГМТ(注:亦有记载为 ДТМ) 机枪弹药量:未注明空降自行火炮АСУ-57(ASU-57)(代号“572工程”)是一种具有革命意义的战斗车辆,它实现了苏联空降兵全新的战术理念。在Н.А.阿斯特罗夫领导的设计团队努力下,诞生了一种能够由飞机运输、在空降后数小时内有效对抗敌方坦克的火力支援装备。
这款车辆的最大优点——极低的重量——是通过一系列妥协实现的:极薄的装甲、开放式战斗舱以及有限的弹药储备。АСУ-57并不是“万能士兵”,而是一种为“翼装步兵”量身定制的专用武器。
“572工程”的历史意义极为重大:它成为苏联首款“空降装甲”战斗车辆,为后续各代空降战斗车辆奠定了技术与战术基础,同时确立了诸如着陆时最大允许过载20G等至今仍沿用的标准。
发布于:黑龙江省倍盈配资-最新配资官网-可靠配资平台-配资网站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