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说明】
纯凭“经验”的教学,3、5年后再往上提升会非常困难。而且人的思想和教学方法很容易僵化,容易以机械背诵、刷题来提高成绩、应付考试,难以找到一条科学、高效的教学之路,而且容易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意愿造成实质性损害。
要想找到“科学教学”之路,老师必须要理解学习的基本规律、底层原理!
这就是王珏老师常说的一句话:
不知学,何以教?
不知学,何以教?
而很多课改专家、教改专家、包括教研员、一线教师,却对学习规律、人脑的运作规律了解甚少,这就导致教改这么多年,虽然目标定得很高大上、方法的理论水平也很高,但却始终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因为它缺了最重要的一条腿:
符合学生心理规律、认知规律、大脑成长规律的教与学!
符合学生心理规律、认知规律、大脑成长规律的教与学!
展开剩余88%而要想实现“科学的教学”,必然离不开“学习科学”的底层支撑。
本文节选了王珏老师的 《学习科学》课程第一单元中,几位学员发表的学习心得,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反映了他们在了解 “感官偏好”理论后带来的情感震撼、以及对自己过往 教学行为的反思。
————————————
江苏省连云港市实验学校 董洪之
学习王珏老师的课程后,越来越发现自己的无知。
我是九十年代的中师生,虽然当时也开设了心理学和教育学,但真正做老师以后,还基本上都在复制自己曾经的学习之路。
诚如费曼所说, 低水平的教师、枯燥呆板的教材、“动机不纯”的学生,三者的结合必然是一种应付考试的教育模式,没有愉快可言,学习成了痛苦和焦虑。
在经历王老师的课程震撼之后,常常反观自己的教学,愈发汗岑岑……
对于新知识,基本上属于 强硬式、粗暴式“灌装”。
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育。这是一个很尴尬的学段,因为当地一直都搞六年级统考,平均分成了上级衡量学校教育质量一把尺。
所以到了小学高年级,各门学科基本上都开始了“盯、盘、补”模式,学生苦不堪言。
以语文当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为例,利用早自习和课间,进教室进行挨个过关。过不了关的,就取消学生的体育课、美术课等非语数英课,带进办公室进行“疯狂压榨”。有的学生刚刚脱离语文“苦海”,又被“英语”老师无缝对接。
同情学生已经很多年了,在我的课程中我努力“抬高枪口一厘米”,也努力地从自身寻找突破,破壳成长。
阅读很多书籍,也学了很多课程,但都没有 “学习科学”这门课程带给我的震撼最大。教改这么多年,一轮又一轮,可是始终没有解放老师,解救学生。通过学习王老师的课程以后,明白教与学都要牢牢抓住 第一性原理。
————————————
南宁市第三中学李园
我是初中物理教师,遇到过触动觉型学习者,男生,表现为: 上课时坐不住,听老师讲课,记不住内容,常常打瞌睡,学习效率较低。
我当时的策略是 通过实验引起他的兴趣,通过跟他讨论他自己设计制作的装置激发他对物理学科持续性学习的动力。我是九年级接手该班教学,经过 一年学习,孩子中考物理A+。
学习本课程之后,我才理解了他上课打瞌睡的原因,没有刺激到他的大脑顶叶区,一旦刺激到,就能使他持续性学习。今后我会多注意不同学生的学习特质,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持续性。
————————————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院许铵颀
在课程中能看到许多老师分享的自己学生的故事,通过判断学生的感官偏好,采取了恰当的教学方法,得到了积极反馈,很是佩服。由此我也在思考,自己教授的学生中有没有一些典型的例子。
有两个比较典型的孩子,是我在上学期刚刚发现的,第一学期带他们的时候,成绩并不好,在 及格线边缘徘徊,岌岌可危。第二学期随着 实训课程增多,发现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两个孩子在实训课上都能够carry全组,全程都认真操作,不开小差,做出来的食物也总是兴致勃勃的邀请人来品尝,实操之后一些工艺细节也能够大部分复述出来。
学习过王老师的课程后,我在思考,或许在之后的实训课上,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我可以在一些操作要点和操作现象的讲授过程中,和基础的原理连接,这样或许能够帮助这些学生建立原理和现象/工艺要点之间的通路。
————————————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三十一中学李广志
这是我在师范学校教学物理时遇见的一名学生。他来自农村,平时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中上。平时上理论课时,听课也算认真,成绩还好,但不突出。每每到 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时却表现十分活跃。如果是演示实验,他会在教师做完后,自己跑到前面一遍遍地做,当分组实验时,他就成了其他学生的小老师,能够在高质量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去帮助其他同学。后来了解到,他不仅是物理课上,在化学、生物、地理等课上都十分活跃,成绩很好。
即将毕业时,他攒钱买了一架相机,自学摄影、洗照片,而且利用寒暑假时间回到农村给村里人照相,收点小费,补贴自己的学习。
后来,他去小学当老师,而且自愿选择做自然教师(现在是不是应该叫“科学教师”),制作了许多教具,慢慢成为地方上的名师。20世纪末期,电脑在学校普及起来,他又做了计算机老师,而且在教育行业普及计算机时,当年的同学--那些做班主任、教数学语文的老师都感觉很难时,他却成了“电脑高手”。
今天回想起来,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感觉运动型学生。如果当初能有今天这些知识,我们有目标地在他的强项上进行开发,他可能就会在动手方面成就突出。
————————————
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实验学校邢霞
学习王珏老师关于大脑分区和学习风格的课程时间虽短,却惊喜发现,我此前在班级的实践,恰好与课程理论奇妙呼应 。
班里有位触动觉偏好的同学,本质不坏,只是好动难安。升国旗时,他难如其 他同学稳稳站立,小动作不停;课堂上,也常靠系鞋带、咬手找 “动” 的出口。
我在此前学习教育心理学时,粗略记得不同记忆类型,如视觉型、听觉型,但却忘记还有动觉型,开始误认为孩子平时习惯不好,但却凭着直觉,关注他的细微日常,他热爱劳动、课下喜欢帮助他人,所以课上稍有一点点进步就及时夸赞,课堂多给回答问题机会。
与此同时,发现他 运动天赋极佳又有毅力,便推荐他跟体育老师练跑步,有更多“动”的机会,他在运动会上的出色表现也大大增加他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课程学习后复盘,这正契合触动觉学习者的引导逻辑。如今他变化显著,区运动会长跑成绩喜人, 体育进步突出,期末考试生物、历史都拿93分,各科大步提升,妈妈开心发朋友圈。
这让我深知,尊重学生学习风格差异的 “无心插柳”,经课程验证,正是科学育人的 “有意成荫”。往后会更系统用课程理论,助力学生成长,也期待在教学里收获更多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美好。
————————————
麓山兰亭实验小学李辉
以前在中学教化学,孩子们至少都初三了,很少出现坐立不安的孩子。但转型来小学教科学后,就发现真的有不少孩子屁股下有钉子,坐不住,多动症这个字眼开始频繁的出现。
有两个孩子让我印象很深,其中一个是高年级转过来的,我特别喜欢他,科学经常要做 实验,他表现尤其出色;只是没想到她班主任跟我聊时,我才发现这个孩子 语数课经常挨批,转入我校也是因为多动,多方介入没有改善,最后父母就给换了个环境来我校。
还有一个孩子是上课就不见他抬头,东摸摸西摸摸,但是喊他起来回答问题,就发现他啥都听进去了。
学习王珏老师的这课前,我认为男孩子天性喜欢动手,第二个孩子是能一心多用,学完后受益匪浅,看来日后一定要加强学习,不然认知不行,误人不浅啊!
——————————————
【写在最后】
2000年前,孔子就提倡的“因材施教”,
为什么到现在仍然难以做到?
除了“大班授课制”等客观因素外,也有主观因素,比如:
“材”本质上是由在大脑的特点决定的,可是大多数老师不了解大脑的工作特点!
“教”的方法是由学的规律决定的,可是对于学习的规律,也很少有老师能说清楚!
“材”本质上是由在大脑的特点决定的,可是大多数老师不了解大脑的工作特点!
“教”的方法是由学的规律决定的,可是对于学习的规律,也很少有老师能说清楚!
不知学,何以教?
“学习科学”应该成为全体老师的必修课!
符合“学习科学”规律的教学,才能使课改、教改真正落地!
————————————————————
关于脑科学、学习科学中所揭示的高效教学原理与方法,欢迎学习王珏老师《基于学习科学的高效教与学方法》网络课程。
付费课程:99元,无任何时间限制、作业要求,随时可学、终身有效!
付费课程:99元,无任何时间限制、作业要求,随时可学、终身有效!
课程地址(网易云课堂):
课程地址(网易云课堂):
电脑或手机浏览器打开:
扫码进入课程:
电脑或手机浏览器打开:
扫码进入课程:
————————————————————
发布于:北京市倍盈配资-最新配资官网-可靠配资平台-配资网站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