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地方,就是一种重生的机会。
大学毕业后,在老家县城靠关系谋了一份差事,
半年后发现自己的状态越来越颓废。
朝九晚五拿着几千的养家糊口费,下班后三五同事约饭喝酒吹牛。
每天重复同样的日子,未来一眼就能看到头。
后来,痛定思痛,决定去南方大城市闯荡一番。
经朋友介绍来到了杭州;接触了互联网,改变了我的一生。
人是环境的产物,是社会性的动物。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
在低谷期,不妨去看看外面的大好山河,也许会让重获新生。
新的地方、新的环境、新的圈子,会给你带来新的机遇和好运。
人必须出门社交,体验不同的事物,见各种各样的人,脑子才会思考,才会进步。
不顺时,换一个地方即换一种命运。
01
20年前,村子里很多人都会外出务工,进电子厂、饭店做服务员。
因为在农村混日子是没有什么出路,只能种地。
隔壁村有个小伙叫小飞,家境贫寒,兄弟姐妹多,不得不很小就辍学,
小学毕业后去义乌闯荡,当时只能出得起路费,到了义乌连吃饭的钱都没了。
不得不去餐馆给老板刷盘子混口饭吃;
甚至有时候吃不上饭,还会去别人的婚礼上蹭免费的饭。
时间久了,有点积蓄就开始摆摊做生意;
再后来,自己开了小加工坊;紧接着电商火了,开始搞互联网。
10年时间,赚了几千万的身家。
如今在江浙一带,也是一方“土豪”。
如果当时他没去大城市,可能会在家里种地,结婚生子,辛劳一生。
所以,当一个人处在低谷时,不妨换个地方。
人不怕犯错,不怕失败,怕的是在一个废旧的环境里内耗。
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人的思维和认知,会受到很大的局限。
没有获取信息的渠道,没有赚钱的商机,就无法转动命运的齿轮。
曾在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这个时代是饿不死人的,只要你稍微勤快点;比如你去开个早餐店,在小地方赚不到钱,就换个大城市。”
在上海工作的时候,就碰到过一个河南老乡。
他一家人在做早餐生意,在工业区,每天吃饭的人都排队。
刚开始也是在老家开早餐店,但只能维持温饱。
来到上海后,生意好到爆,如今也在大城市安了家。
落后的环境,匮乏的交通,总是让他要用更多时间,去维持最基本的生活。
能量足的环境会托举你,如死水般的环境会让你沉沦。
02
人一定要走出去
是选择留在老家稳扎稳打,还是到大城市闯荡,搏一搏?
其实,施耐庵早在几百年前,就给出了答案:
母弱出商贾,父强做侍郎,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
为什么作家三毛要去沙漠戈壁滩,去世界各地旅行?
因为他能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经历人情冷暖,有更多的素材可写。
为什么很多人总是感到睡懒觉容易,早起很难;吃美食长胖容易,减肥很难;玩游戏、刷短视频容易,自律很难?
为什么创业时人人都充满激情,但从成熟期开始,制度流程开始变得僵化,科层制度开始变得官僚,反应速度也变得越来越慢?
为什么一个人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待久了,就容易自卑自闭,很难发展起来?
能够解释以上问题的,正是熵增定律。它诠释了宇宙最终极的、亘古不变的底层规律。理解这个底层规律,人们就有机会找到破解之道来对抗熵增。
一个人如果不停地突破自己的舒适区,通过学习、输出和使用他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一种耗散结构。
因为在输出和使用知识或技能的时候,这些学识、认知、技能会逐步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和习惯,帮助他跃迁到更高的认知层级,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只有融入江河,闯进湖川,去到大海里,才能为生命汇聚起那份不可或缺的能量。
03
在杭州时,我接触过太多的优秀人才,从他们身上获得了太多的帮助。
大城市里人的成长速度、思维迭代、认知升级都是神速的,也许你在大城市待一年,就是小地方10年的成长总和。
选择大于努力,和谁同行比要去的远方更重要。
正如写作,如果你不去读书、经历、感受不同的生活,就无法写出优秀的作品。
为什么我要求大家模仿优秀的博主,因为他们是时代的引领者。
当你的人生或者事业陷入瓶颈期时,请换个地方、换个环境,见一些人,看一些风景。
有了碰撞、切磋、交流,才能有更深度的思考,更快速的成长。
人民日报说:“人必须出门,必须社交,必须体验不同的事物,见各种各样的人,才能感觉到自己是活着的”。
我最近对这句话深有感触。
我是线上办公,需要独处的时间多一些,经常就在家办公。
时间长了会觉得自己头晕脑涨,坐立难安。
可去小区里走一走,抬头看看天,深呼吸几口新鲜空气,又会舒畅很多。
如果出门社交,更是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看见自己喜欢的图书馆,看见各种有趣的人事物,体验不同的生活……
阶层跃迁的机会,不在这里,就在那里。
只有腾挪个地方,生命中的精彩与希望方可投射进来。
低谷期的改命方式:换地方。
换地方,要么是灵魂,要么是身体。
阅读,是灵魂的出游方式,它能让你厚积薄发,逐步改命。
出游,是身体的历练过程,它能让你拓宽见识,走向优秀。
点亮【在看和赞】,你我共同成长。
倍盈配资-最新配资官网-可靠配资平台-配资网站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