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认知历史
编辑丨认知历史
长城,这座人类文明的瑰宝,蜿蜒盘旋于中国北方的群山之间,其修建过程与中华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历经千年依旧屹立不倒。
这条历经风雨沧桑的巨墙,究竟凭借怎样的力量,能在2000多年的历史洪流中坚韧地屹立至今?
展开剩余87%长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彼时,各诸侯国为防御外族入侵,纷纷在边境线筑起城墙,初步形成了防御体系。
进入秦朝后,秦始皇统一六国,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频繁侵扰,动员庞大人力资源大规模修筑起连贯的万里长城,成为后世长城的雏形。
此后历代王朝不断修缮、加固、扩展长城,尤以明朝时期的扩建规模最大,才造就了今日我们所见的壮丽宏伟的长城景观。
长城名称的由来同样久远,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为了筑起防御体系,先后在国境线上修建了多段城墙。
当时著名的“烽火戏诸侯”故事,标志着长城防御体系的雏形初露端倪。楚国修建的“楚长城”便是早期长城的代表作之一。
此外,赵国、燕国、秦国等诸侯国亦陆续修建城墙,虽然长度有限,却为后来的长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面对北方强大的匈奴威胁,下定决心修筑一条贯通南北、抵御游牧民族的长城。
他任命大将军蒙恬率领30万精兵,北上将各国零散城墙连成一线,勾勒出初具规模的万里长城,这也正是“万里长城”名称的由来。
自此,历代统治者纷纷加强长城防御,防止北方民族侵扰。尤其明朝朱元璋统治时期,长城得以大规模重修,最终形成如今气势磅礴、气象万千的长城。
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国家文物局启动了首批国家级长城重要段落的保护计划,开启了长城保护的新时代。
长城历经秦汉、隋唐、明清诸多朝代的不断修筑,其建造历史长达两千多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
长城所用建筑材料随地域和历史时期不同而灵活选择,建筑工艺和施工技法也代代传承、不断创新。
当时技术条件有限,修筑如此浩大的防御体系无疑面临重重难关。古人凭借智慧与汗水,在艰苦环境中寻得巧妙解决方案,令人由衷敬佩。
比如在陡峭的山地地形中,工匠们便利用附近丰富的石材资源,将巨石劈砌成条状,成为修筑长城的主要材料。
若某些地区石料匮乏,则需从地下开采石材,这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程,动用了大量人力进行挖掘和运输。
这些巨石常重达数吨,搬运至施工现场极其困难。古人巧妙运用绳索、滑轮和木架等简陋工具,协力将沉重石料缓缓移至预定位置。
而在黄土高原等缺乏石材的区域,长城改用夯土筑成。由于黄土松软,不能直接堆筑,工匠们将黄土与沙砾、红柳枝等材料混合搅拌,增强土体密度和稳定性。
为了防止黄土流失,他们采用分层夯筑的方法,使不同层次互相嵌合,显著提升了土墙的坚固性。
秦人为了筑牢黄土地带的长城,往往从远处运送黄土,采用流水线作业,劳动力密集,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在砖块砌筑的过程中,单靠泥浆粘结无法支撑长城巨大体量,古人便利用糯米汁的黏性作为胶粘剂。
村落居民日夜忙碌,用石磨研磨糯米制成浆糊,再用牲畜运送到工地,工匠们将粘稠的糯米汁注入砖缝,使砖块牢固结合,提升整体结构强度。
隋唐时期,长城建筑仍沿用就地取石策略。河套地区采用质地坚硬的砂砾石,加强了长城抗风化性能。唐代还首次使用沥青浆作为粘合材料,进一步提升了防御工事的耐久性。
明代长城的建造材料发生重大变化。明朝设立专门的窑厂,大规模烧制砖块替代了传统石料,使得长城的建造效率和质量大幅提升。
这一变革极大降低了工程难度,明长城得以迅速形成今日的规模和壮丽形态。
秦始皇除了修筑长城之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同样贡献卓著。
他推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实现中央集权,县令直接对中央负责,构建了高度统一的政治体系。
秦朝建立起常设官僚机构,负责财政、军事和法律事务,各地政务及民情均须向中央汇报,极大提升了行政效率。
秦始皇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及文字,推行“书同文、车同轨”,修筑驿道连通各地,促进了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
在领土扩张方面,他派遣大将屠睢征服岭南地区,经过多年征战,最终设立郡县,促进了岭南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蒙恬率30万大军北上征伐匈奴。经过两年激战,成功击退匈奴,迫使其北迁,稳固了北方边防。
同时,他投资修建“五尺道”连接关中与巴蜀盆地,筑建灵渠贯通长江和珠江流域,极大便利了南北运输和军粮供给。
文化方面,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建议,推行文字改革,定小篆为官方文字,创制隶书作为便于书写的字体,简化文字结构,推动了文化交流与传播。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在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帝王,但又有几人能与秦始皇的雄才伟略相提并论?
发布于:天津市倍盈配资-最新配资官网-可靠配资平台-配资网站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